佛光山普門書院 招生通啟
填寫報名表
一.宗旨:提昇佛學層次,建立正確知見,啟發心靈智慧,
實踐生活修行,共創人間淨土,諦造生命價值。
二.課程內容:佛門行儀、梵唄法器、禪修、經典導讀、
晚課課誦、法會修持、遊學參訪等。
三.資格:有心修學佛法,年齡十八歲以上,身心健全之男女信眾。
四.修學期限:
1.每期四個月
2.上課時間:每週日上午八點至下午五點。
3.凡修學期間,遵守學院規定,修完課程者,得頒發結業證書。
4.穿著本院制服,自備羅漢鞋,長途學生提供週六住宿。
五.報名手續:
1.填寫報名表(或至網路列印或通訊報名),或至普門寺5樓社教館、11樓服務台索取。
2.書寫自傳一篇500字以上(家庭背景.學佛因緣.未來期許等),限新生。
3.繳交二吋相片二張、身份證影本一份(正、反面)。
六.上課地點:台北市民權東路三段136號13樓
佛光山普門寺
七.聯絡方式:請洽普門寺11樓服務台或5樓社教館。
電話:(02)2712-1177
傳真:(02)2712-1524
網址:http://pmt.fgs.org.tw
Email:fgspmt@gmail.com
走向光明.具足正能量! 陳淑華
第十三期的學院課程即將進入尾聲,算算自己參加的期數,從第三期的期中(約98年11月)參加至今,除了100年間因家中有事,中斷兩期外,前後加總已有九期的時間。這「九」字看似上了很多期,但從佛道長遠及佛法如浩瀚大海深廣無邊的角度來看,這時間算是非常的短暫,因為要能成就佛道,不僅要終其一生學習、甚至來生、來來生都要不斷的學佛及行佛。
當年會報名參加佛學院的動機,最主要是有感於人生很苦,尤其結婚後,身分角色突然增加很多,責任重擔同時也增加很多,再加上原本是屬於多愁善感的個性,於是遇到困境總是往負面想,有時甚至有一了百了的念頭。還好個人因緣福報不錯,偶然在工作職場上學習日語時,日語老師是學佛的在家居士,利用上課機會穿插一些佛法基本概念,才開始扭轉原本錯誤消極的人生觀念。但初學佛時一個人感到很孤單,而且內心力量薄弱,稍不留意又被紅塵滾滾的浪潮吞沒,所以報名參加佛學院,一方面渴望學習更多的佛法,增強內在生命的力量、一方面希望有同伴一起加油打氣。
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熏習,從原本佛門基本的規矩都不很清楚、常用的術語也都不懂,慢慢的有所認識;以及由原本只會跟著拜、跟著誦經,逐漸了解禮拜的意涵,以清淨心觀想諸佛菩薩的加持,跟著經典的內容隨文入觀等,這些從外而內的種種學習,都是從學院中有系統的日積月累慢慢學習來的。
記得五年前剛接觸佛光山,看到佛光山短期出家的海報,內心嚮往修行人的清淨生活,於是報名參加,但當時無論是環境或佛門作息規矩等都很不熟悉的情況下,常常左顧右盼觀照別人在做什麼,然後跟著做,七天下來既緊張又充實,後來透過學院每週一次的課程,佛門規矩已較為熟悉,於今年暑假再次前往參加,就不用像第一次那樣左顧右盼的觀照別人,只要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內心,利用空檔時間念佛,從參與活動中感受到是一種幸福、是一種心靈的享受。相較第一次參加的心情安住許多,應有賴於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所獲得的收穫。
在學院中老師們都很用心的帶領我們,如有不如法的地方,不論是在威儀方面還是心性方面,都會適時的提醒我們,這在其他講經說法的課程或活動中很難學到,只有在學院內透過老師們不斷的耳提面命,才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需要調整的地方,而且老師們也往往不吝嗇的分享修行過程或臨終助念等的各種經驗,幫助我們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認,以及在修行道上能不畏艱難的往前邁進。所以,整個學習過程中,個人覺得收穫很多,尤其個人覺得在心性方面多少有些微妙的轉變,這是最大的收穫,例如:我個人以前很負面消極,但現在遇到困境總是提醒自己「往好處想」。
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打氣,同樣在學佛道上亦需要彼此共同勉勵向前,否則難免會懈怠退轉,很慶幸有我們這一班,這一班有老師們的引導及勉勵,時時提醒我們提起正念。同學之間互相鼓勵,班上的事是大家的事,有不如法的地方大家一起檢討、一起改進,德學長及學藝長等幹部無怨無悔的為同學服務,每位同學都了然於心、感動於心。雖然我們的人數不及從前,但凝聚力卻遠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所以,期末終了最想說的是「有這一班真好」,感謝所有的老師、感謝所有的同學。
接引他人.受益自己……
李蕙蘭
感動
原本來普門寺就讀假日佛學院的動機,就是為了接引古翠娥、葉彩荔兩位同學親近三寶、了解佛光山的宗風及人間佛教的意涵,期望日後能共同攜手來推展大師人間淨土的理念。然經過一年的薰陶,他們兩位真的是法喜充滿,彩荔本身就很精進沒話說,而翠娥改變最多,這段時間她不但自己求受五戒,最了不起是度她同修來受五戒,還有,她以前上市場一定要活跳跳的生猛海鮮她才會買,但現在不一樣了,要確定已經死掉的,她才敢買,可見這棵佛法的種子已經發芽,並且開始茁壯了!所以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感動,更確定當初排除眾議,帶他們來的抉擇是正確的。
法益
末學雖說信佛、拜佛20幾年,當過分會會長、督導長,也斷斷續續上過幾期假日佛學院,從事監獄佈教也已邁入第五年,但我總覺得有一種心虛的感覺,感覺對佛學義理似懂非懂,甚至一知半解。但經過這兩學期的多聞薰習及在學習作務中體會到,佛陀、祖師大德們及星雲大師不捨一眾生的偉大精神,末學真的很慶幸能“得此身、入此門”;一年來感謝所有老師們的教導及學長們的帶領,尤其班導妙聞法師的老婆心切,隨時鞭策、提醒、糾正我們,試問除了這裡,還有那裡會有人願意這麼苦口婆心督促我們學佛、修心、養性呢?所以,下學期我已經報名了,我要跟緊各位的腳步,繼續向佛道邁進,阿彌陀佛!
廣結善緣,成就道業!
蕭月里
雖然無法參加這一期的結業式,卻很希望能夠有因緣和大家分享:
感恩常住慈悲,讓我們這群超齡佛子還能在佛學院學習,雖然一個禮拜只有一天,學生還是非常珍惜,把握可以學習的機會,除非萬不得以才會請假。我太喜歡學院這個大家庭了,所以每次上課前,不論當天輪值到何種工作,都一大早就進教室,幫忙排椅子(手術後不能搬重物,以防淋巴水腫。)擦桌子、排禪坐墊;排一張椅子一句佛號、擦一張桌子一句佛號、排一個禪坐墊、擺膝蓋巾,也是一句句佛號;虔誠恭敬每一位未來佛,把握機會廣結善緣。還有院長老師們都把我們當寶貝般照顧教導;幹部學長們勇於承擔所有事情;在學習上有不懂的隨時都可以向老師、同學請教;生活作息上不如法的,同學間互相提醒,故不論在道業、學業上都獲益良多。
感恩今生能有福報身為大師的弟子!大師睿智無比,不但在全球廣設道場別分院,還把原本如一盤散沙般的信徒,組織起來成立國際佛光會,加入佛光會後才有緣遇到善知識,為了辦活動,會員幹部間的感情比家人還密切,也在服務中讓自己成長。
今年8/10,95歲高齡的媽媽,選擇在佛的歡喜日清晨4:40就向阿彌陀佛報到去了。同學們都知道,農曆七月份普門寺除了每天早課恭誦地藏經,還有26場殊勝的焰口法會,常住法師們都如我們形容的「熊貓家族」(喔練喔練)忙翻了。當我算好早課法師下殿後,打電話找到覺瀚法師,向她報告需要協助,師父馬上幫我聯絡員林講堂的法師,把媽媽的所有佛事都幫忙安排的非常殊勝、如法。尤其告別式過程全部以「獻供」、「獻花」方式進行,不唸祭文,由內外孫各個向阿嬤述說感恩,當場賺人不少眼淚,在我們員林這樣的鄉下小地方,所有的親友都大開眼界(因為前所未聞,也很慚愧學佛這麼久了,到現在才有機會讓親友們認清佛教與道教之不同。)事後紛紛問我「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嗎?」。感恩哥哥雖然不是佛弟子,這次卻讓我全權處理,也感恩慶幸「佛光山」這塊招牌夠響亮。
同學們:
我們平常就要廣結善緣,有空就來當義工,最重要的是「種福田」要選對福田。「佛光山」這塊福田是塊良田:大家都知道您的布施,在佛光教團中是可以成就很多善因緣,
舉凡: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共修都遍滿全球,這是多麼大的福田可以讓我們植福啊!
希望大家要好好把握當下的因緣,努力精進。
老學生,新體驗……
王美琴
當接到學藝長淑昭知會,邀約上台分享上課心得時,稍微停頓了一下,要分享什麼呢?進入假日佛學院只有短短的四個月,要說些什麼呢?計算一下,真正上課的時間七減八扣也實在少,對於住持當家老師群的課程也沒有深入,要講些麼呢?左思右想,慢慢地上課時的畫面一幕幕在腦中出現。記得剛報名面試時,導師的第一句話「就是你啊」,說來慚愧常在道場進出,竟然佛學課程都沒參加,當我穿上佛學院學生制服時,心中暗暗的歡喜,20多年的願望終於能實現了。
【禪修】課時,隨著老師的指導,能夠享受片刻寧靜,身心舒暢,在繁忙都市中實在難得,尤其是能在大殿上,大家真有福報,心中充滿感恩,有多少人能夠如此,雖然腳感覺到腫脹、麻痛,但是內心是愉悅的,我在想大概只有我是坐不住的,因為整個腿是僵硬的。
【六祖壇經】經典的閱讀,有一些禪門公案,如果沒有經過老師導讀解釋,往往無法理解,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,非常感謝老師認真用心準備。
【梵唄法器】是我最喜歡的一堂,從小就喜歡音樂,沒有受正統的教學,希望透過上課能了解佛教音樂,我想很多老菩薩識字不多,但都可以從梵唄中得到成就感,法喜充滿,樂在其中,我也一樣,雖然老師公務繁忙,還是希望能把梵唄課傾囊相授。
【僧事百講】,是大師為了要讓大家了解佛門事宜而錄製的節目,據說大師為了度眾,以80多歲的高齡一次可以錄5、6集影片都不休息,大師慈心悲願,人生300百歲是我們望塵莫及。當家的授課也感到非常親切,就像自家的姊妹般,因為年輕所以不同,佛學基礎也是深厚,要敬重學習,聞道有先後,術業有專攻,佛云:汝等不可輕視,小王子有一天也會變成國王。
【佛門行儀】上住持的課時,感到平易近人,當在教上殿時要搭海青幔衣,一穿一脫看是容易,其實也不簡單,如果沒有如儀的實行,也穿不出如此優雅,住持如實教學,一切就是如此的自然,如生活一般,家裡沒有佛堂,可以課堂上學習上香奉茶禮敬諸佛,感謝住持。
當一個人心中充滿慈悲、歡喜、善良必是善因,如果是悲苦、怨恨、惡念必是惡因,歷代高僧大德常以所謂佛教就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這麼一句話來開示。很高興我們都是在善因善緣中修行菩薩道,學習是永無止境的,不進則退,謝謝所有老師的指導。 |